俄军在库尔斯克地区发动的“春季壁垒”行动已进入最后阶段。俄军整合空天军精确打击集群与地面装甲矛头的协同战术,成功突破乌军三道梯次防御工事,将战线向西推进12公里,形成对奥博扬和季特金诺两大枢纽的钳形包围。
这一突破直接导致乌军第93机械化旅和第4国民警卫旅的撤退路线被切断,约2300名士兵陷入包围圈。俄军第3近卫摩步师于3月15日控制苏贾河渡口,乌军在库尔斯克的防御体系宣告瓦解,其自2023年以来构筑的“北方堡垒”计划失效。
乌军东部集团军群损失约40%的重型装备储备,包括12辆豹2A6坦克和9门M109A7自行火炮。这一资源枯竭态势迫使基辅当局重新评估军事优先级。其作战重心正从“固守现有防线”转向“制造战略不确定性”通过跨境突击行动迫使俄军分散兵力,同时争取西方盟国对远程打击武器的解禁。乌军凌晨发动的别尔哥罗德突袭,既是战术冒险,亦是战略博弈的关键一步。
乌军北方作战司令部启动代号“霜刃”的跨境突击行动,借助北极气旋带来的强降雪天气。参战部队包括第112独立突击营、第25装甲工兵团以及由北约教官训练的“亚速-3”特战分队,总兵力达200人,配备29辆重型装备。其核心突击群由德制“野犬”防地雷反伏击车开路,后续梯队则混编T-64BM坦克与BMP-2步兵战车,形成三波次攻击序列。
乌军意图利用能见度不足200米的暴风雪条件,沿苏梅州边境小镇沃夫昌斯克至别尔哥罗德州格拉夫卡的E38公路走廊实施穿透。首阶段目标是通过豹2R扫雷车快速清理雷区,抢占横跨沃尔斯克拉河的铁路桥,从而建立纵深3至5公里的桥头堡。第二阶段计划则包括在普里列斯耶地区部署“海马斯”火箭炮系统,对别尔哥罗德市郊的俄军后勤枢纽实施火力覆盖。
乌军此次投入至少4套以色列制“智能栅栏”电子对抗系统,试图干扰俄军无人机侦察链路。俄南部军区第6集团军早前部署的“磁场-21”综合侦测体系,已实现对边境电磁频谱的24小时监控。乌军装甲纵队在距接触线8公里处即被俄军“动物园-1M”反炮兵雷达锁定,导致其奇袭效果受到影响。
当乌军先锋部队抵达格拉夫卡西南侧雷区时,俄军第752摩步团的反制火力已全面展开。部署于纵深地带的2S35“联盟-SV”自行火炮率先实施阻断射击,152毫米炮弹在预设坐标区形成每分钟6发的弹幕封锁。俄军第15电子战旅启动“季拉达-2”系统,对乌军突击群实施全频段电磁压制,致使其北约制导武器失效率达73%。
乌军第二攻击波次在04:20分试图从侧翼迂回,但遭俄军“终结者”坦克支援战车连的交叉火力绞杀。配备2A42型30毫米机炮和“攻击”反坦克导弹的BMPT战车,在1200米距离内摧毁4辆乌军BMP-2。至05:10分,俄空天军苏-34战斗轰炸机加入战场,投掷ODAB-500温压弹对乌军后撤路线实施轰炸。
乌军在此役损失包括7辆T-64BM、3辆豹2R扫雷车和5辆防雷车,人员伤亡达60人,其中18人被俘。俄军则仅损失2辆T-90M坦克和1套“道尔-M2”防空系统。乌军未能达成任何战术目标,格拉夫卡方向推进距离仅1.2公里,且未能控制任何永久性工事。俄国防部发言人在简报会上强调,所有乌军残部已在3月21日07:30前被驱离至边境线5公里外。
3月21日的进攻日期恰好卡在两大国际事件窗口期:一是联合国安理会关于乌克兰人道主义危机的第2897号决议表决前48小时;二是美俄元首预定于3月23日举行的热线通话。乌方试图通过制造“俄领土遭入侵”的事实,促使拜登政府放宽对战术导弹的交付限制。
其真实目标并非长期占领俄领土,而是通过短期战术存在迫使俄军将第1近卫坦克集团军北调,从而缓解哈尔科夫方向的压力。俄军总参谋部通过“神话”自动化指挥系统,仅用4小时即完成从库尔斯克至别尔哥罗德的预备队机动,未削弱主要战线的兵力密度。
参战的“亚速-3”特战分队虽配备波兰制单兵作战系统,但其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协同能力仍有不足。部分突击组成员直至交火前2小时才获知完整作战计划,反映出指挥链存在问题。
俄军已建立覆盖2500公里边境线的“三维警戒体系”,包括高超音速导弹的战术前置和轻型坦克的机动部署。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在闭门会议中承认,乌军现有装备体系难以突破俄军防御圈。
柏林正在重新评估对乌援助的“成本收益比”,原定4月交付的18辆坦克已被暂缓启运。俄国防工业综合体在战火中加速升级,其坦克月产量已达120辆,较2024年初提升40%。
乌军在切尔尼戈夫州秘密集结火箭炮群,其射程可覆盖俄布良斯克州交通节点。俄军正在别尔哥罗德州构建第二道防线,部署包括多管火箭炮和巡飞弹的混合打击群。
随着俄乌双方均放弃和谈选项,2025年夏季可能成为“决定性战役季”。若乌军无法在6月底前获得战斗机和射程300公里以上的导弹系统,其战略主动权将进一步流失。俄军若巩固库尔斯克战果,或将发动对战略切割,改变东欧地缘安全架构。
图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!
